咨詢電話 13901329810 張經理 2012年以來,湖南省財政部、農業部兩大部門重點支持棉花產業技術體系攻關。以李育強研究員為首的專家團隊提出:組裝實用技術,實現植棉機械化,千方百計省工、節本、增效,確保棉農收益在合理區間,幫助棉農“快樂植棉”。近兩年來,攻關團隊在湖南岳陽、衡陽、常德設試驗站,探索出棉花機械精準直播技術,己獲得成功。棉花生產前期的播種、整地、育苗、移裁等工序,簡化為機械精準直播一道工序;組裝飛機治蟲、機械施肥等技術,在前期生產主要環節實現了機械化,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。
而在耗工最多的采棉環節,機械化采摘也取得進展。雜交棉單株結桃多,吐絮期長,不利于機械化采摘。專家團隊通過攻關,改雜交棉為常規棉,矮化植株,合理密植,穩定棉桃總數,實現早熟并集中吐絮,從而適合機械化采摘。目前,國家已研制出適合長江、黃河流域棉區的棉花采摘機械。據專家計算,僅機械化采摘一項,每畝可節省6個工作日以上。專家預計,未來5~10年內,湖南省棉花生產可望實現全程機械化,可減少用工2/3。到那時,種棉花比種水稻更合算,更輕松,湘棉將走出低谷迎來大發展。
著眼棉花安全戰略,國家應重點扶持新疆、長江流域、黃河流域三大產棉區。湖南省棉花產業技術體系岳陽試驗站站長彭長城分析認為,棉農種棉沒錢賺,會改種其他作物,這樣會使得棉區種棉加快萎縮。作為長江流域棉花主產省,湖南省棉花單產一直名列前矛,總產量排全國第5位。專家分析,洞庭湖區種棉花難以替代。三峽大壩蓄水后,洞庭湖水位下降,適宜種棉花的地域擴大。且湖南省棉紡織工業對本地棉花具有很大的拉動作用,保持新疆、長江流域、黃河流域三大產棉區“鼎立”之勢,才能確保我國棉花生產安全。